《蜀道研究》编辑部的行走日记

Connor 芝麻交易所 2025-08-25 3 0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7月30日,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研究院、《蜀道研究》编辑部 “青眸览蜀道·文旅铸华章”实践考察团队队长邓娇娇,将前段时间“寻路蜀道暑期实践”的行走日记,整理出初稿。

日前,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研究院、《蜀道研究》编辑部的青年研究者们,沿着古蜀道踏访四川广元、阆中和陕西汉中等地,开展交流活动。

从这些来自历史文化、美术、新闻传播等专业的青年研究者视角,古老蜀道正“讲述”着充满时代感的鲜活故事。

① 7月13日 四川广元剑阁剑门关

《蜀道研究》编辑部的行走日记

在广元剑门关景区,与行走中又一次偶遇的游客合影。(张劭杰 摄)

今天,很特别。“古道文旅·期刊多元互动”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蜀道研究》正式揭幕。这也标志着全国首份蜀道研究专业学术期刊正式亮相。

而我们,也开启了行走蜀道的实践。

第一站,在广元剑门关做拓印体验。“天下第一雄关”的风里,混着墨香。我们教小朋友拓印,夹杂着全国各地口音的游客,带着孩子们抢着试。

“我要写名字!”“妈妈,裱起来!”童声响脆,像敲在关隘上的石子。

考古知识,在拓印体验中鲜活起来。关隘的厚重,有了和气温一样的热烈温度。

② 7月14日 广元翠云廊

《蜀道研究》编辑部的行走日记

展开全文

在广元翠云廊中实地考察。(邓娇娇 摄)

翠云廊的树,遮了半条古蜀道。

在四川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景区,我们随意走进一家文创产品店,问:“你们的文创产品最受欢迎的是什么?这些文创产品的设计灵感来自哪里?”

店员姐姐很热情也很专业。看选材,聊设计,我们也算初探到这里的市场脉络。

《蜀道研究》编辑部的行走日记

在翠云廊文创店交流访谈。(张劭杰 摄)

主理人感慨:“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创意产品开发和拓展,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感受蜀道独特魅力。”

来自美术学院的队友灵感爆发,提了很多想法。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后,大家感慨:让古蜀文化更鲜活,正是我们研究蜀道的意义呀。

于是,联系方式加起,期待更多后续。

③ 7月15日 陕西汉中

《蜀道研究》编辑部的行走日记

在陕西汉中博物馆内与游客访谈。(张劭杰 摄)

日行近两万的石门栈道,留下超级兴奋的一天!

今天我们拜访到“大咖”——华夏汉中石文化研究所石刻部高级技师、石刻拓片工艺技师王大军。

做拓印,他全程念叨“沉下心、坐得住”。这六个字,像刻在他骨子里。他从小在汉江边上修文物,他说,拓印时,总能摸到那些老东西藏着的历史。 “学生和年轻人总来体验。”他指着拓片笑,“文化就这么慢慢传下去了。”

我们盯着那些拓片,墨色里藏着的故事,有魔力,很动人。

拓片上的字,像在呼吸。蜀道的光,原来在这儿。

下午,又去了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十三品”在玻璃柜里沉睡。我们“蹭”到了旅行团的讲解,这些文博人,把蜀道的故事拆成碎片,递出去。

有人点头,有人拍照,文化就这么流动着。

回来的路上,队友在朋友圈写道:原来蜀道的闪光,就藏在这样的手艺里。

今天这趟,值了!

④ 7月16日,继续向北,来到陕西勉县

《蜀道研究》编辑部的行走日记

在勉县张东老师家中围坐交谈。(邓娇娇 摄)

在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今天的主角张东老师分享了他对两汉三国和诸葛亮文化的研究情况,指出这些文化与蜀道的关系。

张东老师娓娓道来,他说“蜀道研究工作意义深远且值得做深做广,发掘其深厚的历史内涵,蜀道研究院可以提供学术支持,让其在当今社会产生更大的价值和影响”。

大家点头:是的,我们携手共进,一定可以。

⑤ 7月17日 四川南充阆中 晴

《蜀道研究》编辑部的行走日记

在阆中古城体验皮影戏。(张劭杰 摄)

阆中古城的巷子,藏着非遗的香。非遗体验馆里,国家级非遗王皮影,我们看到光影在墙上跳;保宁醋博物馆,酸气漫出来,我们对着展品惊叹酿造技艺里的匠心。

“既守得住根,又带得动游。”传承人说,正值暑假,蜀道游正热,文旅新场景新业态里,都是蜀道上的疏导人,真是给世界的蜀道魅力。

⑥ 7月29日 四川南充,蜀道研究院

暑假的西华师范大学校园,比平时静谧。

我们整理完所有队员行走蜀道的总结报告,大家高频率提到,作为蜀道研究的积极探索者,在实地考察中,对蜀道沿线发展状况有了清晰认知,也对古蜀道的数据整理和保护工作更加投入。

“在蜀道上现场学习和考察也可以转化为现场传播和普及”,这是我们行走的初心,也经受住实践检验。

通过行走,以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研究院、《蜀道研究》编辑部为窗口,我们也致力与蜀道沿线城市的更鲜活交流合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