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我国中医中药的真实生存现状

Connor 芝麻交易所 2025-06-07 19 0

揭秘我国中医中药的真实生存现状

我之前说过,凡是天天声泪俱下的吆喝要保护中医、救救中药的,一般都是那些街头开养生馆的鼻炎馆的,小儿推拿的,还有卖艾灸卖黑茶的。

凡是天天吆喝好中医不在医院里,好中医在田间、在地头,在城中村的出租房里的,大多都是做引流的营销号。

数据一再证明,我国的中医和中药活的不是一般的好。

根据《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 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 15.4 亿。

也就是说14亿中国人,平均每人都看过一次中医。

我国中医类服务量占医疗服务总量(不含村卫生室)的比例也在迅速增长,2023年的比例为18.8%。

也就是说全国将近四分之一的医疗服务,是中医类服务。

而且中医诊疗服务还在迅速增加。

2023 年,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同类机构的 99.6%,乡镇卫生院占到99.6%。

我国绝大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几乎都覆盖了中医服务。

去年,民营的中医诊所每天新增约32家。

正是这些大量的正规的有证的中医诊疗机构,分流了那些私人的无证的神医们的客户,引发了他们的嫉妒和恐慌。

所以他们在网上用尽一切手段,渲染焦虑,玩儿悲情故事。

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引流、要抢生意。

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

展开全文

这些营销号铺天盖地的造谣中,有一句话倒是真的:

好中医确实不在大医院里。

因为中医检查多采用望闻问切等传统办法, 检查检验相对较少,能给医院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有限。

所以在一些综合性医院,中医科通常只有门诊没有病房,甚至连门诊也在门诊大楼的边缘位置。

另一个现实是即使在中医院里,仍有大量的患者采取西医的方式在进行治疗。

但到了基层医院,中医服务因为患者量多,正被当作医院特色进行建设。

尤其是在各地的县级医院,中医科正在蓬勃发展。

中医在基层医院有三大优势:

首先,不同于DRG/DIP 支付,中医的支付方式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

中医以门诊诊疗为主,即使是针灸、理疗等也在门诊进行,不受支付方式改革影响。

其次,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虽然也开展了集采,但尚未形成规模。

药品加成虽然取消,但中药饮片依然能够享受25%的加成。

中药饮片有加成是因为中药饮片对贮存条件有着极高的要求,存在霉变等损耗,成本较西药和中成药等更高。

而且中药房仅服务于中医科,人力成本相对比较贵。

最后是,中医诊疗定价的问题。

经过几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中医诊疗定价提高了很多。

比如湖南省,将中医“骨折手法整复术”从130元调到1000元,上调了足有6倍多。

中医类价格指数调整显著高于其他类别,体现出医保对中医药技术的支持力度。

关键是这些中医诊疗更多消耗的是人力成本,不需要大型设备。

物耗占比极低,利润率非常高,可以给医院带来实打实的收入。

浙江一家乡镇卫生院,一直将中医科当作特色科室,该院一年中药营业额可以达到两三百万元。

根据基层医院反映,中医科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不缺病人,缺少中医师。

医学院的毕业生规培周期很长,需要有全科证。

而且对于中医而言,把医生招聘到医院还不是结束,需要把这些年轻人培养成“老中医”。

为了解决人才缺口,国家卫健委支持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简称“西学中”。

因此我呼吁那些在网上被追捧膜拜的各路神医们,赶紧去考个正规的医院。

争分夺秒的普度众生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啊。

这不比在网上动不动就受到威胁,这也不敢说那也不敢说,实在多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