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与我国的对策
刘昌黎文集
中日经济关系与经济合作研究的理论与学术创新荟萃
4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
4.3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与我国的对策
论文题目: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与我国的对策
投资研究 1989年11期
内容提要: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是从1979年开始的,1984年以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投资环境逐步改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才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了。今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虽然会出现阶段性的调整,但总体上将保持继续增加的趋势。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和对华直接投资的实际情况,为有利于引进日本的直接投资,我国应该重点采取积极应对的政策措施。
新内容、新表述、新观点:
1.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点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是从1979年开始的,其后到1983年一直发展很慢。1984年以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投资环境逐步改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才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了。今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虽然会出现阶段性的调整,但总体上将保持继续增加的趋势。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非制造业投资为主
(2)非制造业投资以服务业投资为主
(3)制造业投资以食品工业投资和化学工业投资为主
(4)平均投资规模小
(5)投资方式以获得证券为主
2.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就中国方面而言,首先是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动作迟缓,投资太少。其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内容没有达到中国的要求。
就日本方面而言,他们认为扩大对华直接投资还有一些障碍,主要有:①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市场机制和经济法规不健全,行政干预和行政命令较多,办事手续繁杂,效率不高,再加上近年来政策变动性大,投资安全性不高。②中国对市场的限制较多,对外商投资企业往往规定较高的出口比例,要求“两头在外”,外资企业体会不到中国市场广阔的魅力。③外商投资企业在当地生产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进口过多,经常受到外汇不足和提高当地生产比率的限制,而当地采购又往往遇到供给不足、交货不及时、质量无保障等方面的问题。④中国外汇不足,出口创汇压力大,一般要求外资企业自己解决外汇问题。对于一些生产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短期内难以扩大产品出口的外资企业来说,这是一时难以做到的。⑤劳动力素质差,劳动态度和劳动纪律也达不到外资企业的要求。因此,尽管中国工资水平低,但由于劳动效率低,人事费用和生产成本却未必低多少。⑥中国对外资企业在工资水平、服务费用、原材料价格、水电费等诸多方面实行差别待遇,致使外资企业没有与国内企业公平竞争的条件。再加上中国信息不灵,决策透明度低,有一些不对外公布的内部条例和规定,外资企业很难顺利地开展经营活动。⑦中国对外商投资者的技术指导费和知识产权,不能按国际惯例给与评价并支付代价,致使日本企业不能派遣更多的专家参与技术指导,也不能对员工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③中国在交通、通讯、港口、道路、电力、供水、供气等方面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备、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影响了外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展开全文
3.中国以改善投资环境为中心采取的积极的政策措施
(1)以沿海开放城市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外商投资的方便条件
(2)在完善相关经济法规的同时,建立了专门的外商投资管理机构,简化了办事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
(3)在税收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保证外商投资有利可图。
(4)在推进经济改革、健全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过程中,重点为外商投资企业开放了劳动力市场,尽量使外资企业能够按照国际惯例来招聘和雇佣员工。
(5)对生产高技术产品、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的外资企业,实行灵活的外汇平衡措施;并且建立外汇调剂中心,为外资企业调剂外汇余缺创造了条件。
(6)有关管理部门通过召开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经常征求外商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意见要求,并尽量给以及时的解决。
(7)针对外商投资者不了解中国情况、担心政策多变、投资不安全的思想顾虑,有针对性地加强了有关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投资环境等方面的宣传工作,等等。
上述政策措施虽然不单单是为欢迎日本投资者而采取的,但由于我国对日本投资寄予了较高的期待,因此就对吸引日本投资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4.我国进一步引进日本直接投资的对策
(1)处理好重点引进和全方位引进的关系,努力引进日本直接投资。就制造业而言,欧美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的竞争中已经处于了下风。因此,我国在坚持全方位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同时,必须处理好全方位引进和重点引进的关系,并采取积极引进欧美投资和其他国家投资来推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策略。这样,我国引进外资就会出现一个新局面。
(2)在继续加强中日友好的同时,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加强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对吸引外资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吸引日本投资,这一点更为重要。中日两国在经济方面既有合作关系,也有竞争关系。所以,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坚持按国际惯例和价值规律办事,使双方都能获益。
(3)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改善投资环境。第一,对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而我国又亟待发展的产业,要优先改善投资环境。这些产业,在制造业部门主要是电气机器工业、汽车工业、机械工业等加工组装型产业,在非制造业部门主要是交通运输业。扩大上述产业的投资,符合中日双方的需要,应该成为我国改善投资环境的重点。第二,对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而我国尚不具备大规模引进条件的产业,要逐步改善投资环境。此类产业,主要是非制造业部门的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和商业。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虽然不具备在上述产业大量引进日本投资的条件,但从长期看,日本对外各产业的直接投资是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从日本主要的投资对象国看,商业和金融、保险业还往往是投资的先驱或主力,其投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能为制造业投资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和资金条件,进而促进制造业投资的发展。所以,我国应根据上述产业引进外资的需要和能力,逐步改善投资环境,有计划地吸收日本商业、金融、保险业和不动产业的直接投资。第三,对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而我国适当控制的产业,要提高投资条件。此类产业主要是非制造业部门的服务业。第四,对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缓慢、现已陷入停滞或衰退、而我国尚需发展的产业,既要改善投资环境,又要注重利用日本资金和技术的其他途径。此类产业,在制造业中有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木材、造纸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造船工业;在非制造业中有矿业、建筑业和农林水产业。
(4)以贯彻产业政策为中心,克服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中的短期行为。在我国外汇不足、出口创汇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出口创汇,这是很重要的。然而,外向型经济只是我国经济的一部分,在沿海地区也是一样,在短期内不会成为中国经济的骨干和精华。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就提出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中心来引进外资的口号,而应该坚持以贯彻产业政策为中心来引进外资。为此,国家除要尽快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外,近期内要重点在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部门、汽车、电子电器、钢铁、化工等重化工业部门和高技术产业部门,对三资企业给以税收优惠,并且在外汇平衡、产品出口比率、原材料供应等方面采取恰当而灵活的政策措施。
(5)在重点引进大企业投资的同时,积极引进中小企业投资。日本对外各产业的直接投资大都是以大企业为主体进行的。日本大企业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经营管理水平高,信息灵通。我国只有重点引进日本大企业的投资,才能保证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但不能忽视的是,中小企业在日本经济中一直占有一定的地位,近年来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很活跃。日本中小企业涉及广泛的领域,经营灵活,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很先进,是我国招商引资的重要对象。为此,要根据日本中小企业资金力量弱、信息不灵、抗风险能力差的实际情况,主动宣传我国的投资环境和外资政策,向其提供必要的咨询和服务。其次,根据日本专业化分工生产体系的特点,在引进日本大企业投资的过程中,为提高零部件国产化比率,要同时引进其系列化承包企业(中小企业)的投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