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市场部危机:周鸿祎 AI 豪赌背后的人力与技术博弈
深夜的网络舆论场,又被 360 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点燃了一把火。6 月 6 日,他在社交媒体上掷地有声地宣布:“我准备裁撤 360 整个市场部,一年就能为公司省下几千万。” 视频里他神色凝重,身后纳米 AI 超级搜索智能体的代码如瀑布般流淌,电子音效模拟的数据碰撞声,仿佛在为这场人事变革鸣锣开道。对熟悉周鸿祎风格的人来说,这并非他首次语出惊人,但这次,市场部员工真切感受到了危机降临的寒意。
这场风波的源头,直指 6 月 11 日即将举行的新产品发布会。周鸿祎大胆决定,仅凭公司自研的纳米 AI 超级搜索智能体,完成从前期内容策划到现场执行的全流程工作。这个汇聚国内 80 款主流大模型的智能体,堪称 “数字多面手”,不仅能精准解析图文、语音指令,拆解复杂任务,还能在全网 “大海捞针”,快速生成 PPT、动态网页等各类报告,甚至宣称能节省 90% 的人力时间。此消息一出,市场部瞬间陷入哗然 —— 团队耗费大半个月精心筹备的发布会,难道真要被老板和一台机器取而代之?
周鸿祎在视频中还算了一笔经济账,直言裁撤市场部省下的几千万资金,将全部注入国家安全与 AI 研发领域。这一言论,与百度李彦宏 “一人即营销队伍” 的理念不谋而合,也折射出当下大厂在降本增效浪潮中的艰难抉择。不过,市场部员工对此却满心委屈。年初因剪辑失误,将短剧的谋杀戏错剪成亲热戏,已经被老板公开批评 “为博流量牺牲剧本完整性”,如今看来,新账旧账怕是要一并清算。
从 360 的财务数据来看,这次变革似乎势在必行。2025 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亏损高达 2.73 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 149.16%,而销售费用却逆势上涨,同比激增 72% 至 8.04 亿元,远超营收增长速度。作为公司的 “烧钱主力”,市场部自然成了优化的首要目标。然而,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AI 真的能够完全替代市场部吗?
IDC 的研究报告给出了冷静的分析:智能体在 “安全运营”“数据研判” 等垂直领域确实表现亮眼,但在创意策划方面仍是短板。市场部的核心工作,无论是品牌策略的制定,还是危机公关的处理,都离不开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和主观判断。即便周鸿祎的纳米 AI 能产出精美的 PPT 和详实的分析报告,当舆情如野火般蔓延时,它能否用一句直击人心的文案化解危机?面对消费者瞬息万变的情绪,它又能否策划出触动心灵的营销活动?
技术落地同样面临重重挑战。纳米 AI 号称能 “破除内容围墙”,在全网自由抓取数据,但其背后潜藏的版权风险、信息真实性问题不容忽视。一旦贸然用 AI 替代人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更大的舆情危机。此外,若市场部员工转岗从事 “编写智能体” 工作,需要掌握低代码开发、安全知识库管理等全新技能。虽然 360 提供了智能体开发平台,但习惯传统市场工作的员工,能否快速适应这些技术要求,仍是一个未知数。
这场风波的背后,还隐藏着 AI 时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层矛盾。360 一直以 “让每个人都有安全感” 为企业使命,可 “干掉员工” 这样的表述,却传递出 “技术至上、人力可弃” 的冰冷理念。正如垂直媒体人刘宏所警示的,这种冒犯性言论可能会严重损害品牌信任。当周鸿祎在发布会上展示 AI 的强大功能时,或许那些被 “优化” 的市场部员工,才是维护品牌形象、处理后续问题的关键力量。
随着 6 月 11 日的临近,周鸿祎的这场 AI 豪赌即将揭晓答案。如果 AI 真的能完美替代市场部,无疑将掀起一场效率革命;但若失败,或许能让更多人重新审视:在 AI 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一同探讨这场变革的未来走向。
内容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感谢理解!
评论